标号级的开启,普洱茶在港台的“黄金时代”

标号级的开启,普洱茶在港台的“黄金时代”

443阅读 2025-01-09 09:33 文化

brand_alt_mark

“我不能选择怎么生怎么死,但我能选择怎么爱怎么活,这就是我的黄金时代。”在香港导演许鞍华执导的电影《黄金时代》里,借助女主角民国才女萧红之口,许鞍华为人们铸了一个有关“黄金时代”的理想国。“黄金时代”多么有诱惑力的四个字,它既是个体生命最珍贵的岁月,也象征一个时代最黄金的上升期。不可否认,今天的普洱茶正经历着自己的“黄金时代”:有着它前所未有的广泛消费市场;有着它最自由理想的呈现形式;有着它最便捷的流通方式;茶人们也有着最包容开放的观念传播媒介……

关于普洱茶的这段“黄金时代”是什么时候开始铸就的呢?我想从30 年前的香港讲起,也是萧红英年早逝的地方。一个人的个体命运,往往能够牵引出时代的变迁,而这些却是今天的我们,最想去触摸的。

20 世纪七八十年,香港以出口导向型战略实现了经济的腾飞,位列“ 亚洲四小龙 ”,那个时候,内地一些沿海地区的人,为了摆脱贫穷的生活,会想办法跑去香港谋生。80 年代中后期,就有大批福建泉州,尤其是安溪一代的人去到香港。由于安溪是著名的铁观音之乡,所以这批到香港的安溪人,很多都从事了与茶叶有关的生意,包括现在在普洱茶界大名鼎鼎的香港茶商:白水清、王曼源、廖连生、王龙华、林修源等都是安溪籍。他们早期在传播和推广普洱茶上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。

把普洱茶卖到台湾的安溪人

1989 年,24 岁的林修源就从安溪老家跑到香港打工,起初是做电子通讯器材的,但是这个行业发展速度快,很多都要和国际接轨,他不懂英文,觉得很难有大的发展。为了赚钱,林修源刚到香港就会和很多同乡一样,去老家安溪订购一些铁观音来香港,直接卖给茶行。当时,茶叶出口还是统购统销的,私人没有出口权,他们就在深圳找人带货去香港,当然,严格来说,在当时就是“走私”了。按现在的话来说是“产地直供”,产地直供的铁观音没有中间商赚差价,去到香港,价格优惠,品质又好,非常受茶行的欢迎。

之前林修源都是一边打工一边卖点铁观音,他发现这个生意还是利润不菲,于是,1992 年后,林修源成立了“瑞荣实业贸易公司”,专门做茶叶生意。他没有店铺,就是每天拿着各种茶样去茶行推销产品。混迹于各大小茶行,林修源开始接触到普洱茶,尽管香港茶楼每天都供应普洱茶,但是那些多是散茶,而压成饼的普洱圆茶,尤其是号级茶、印级茶(当时还没有这个称呼),明显要高级得多。他还记得一片红印圆茶当时是 300 元,一片蓝标宋聘则是 1200 元,在当时算是比较贵的茶了。林修源也从茶行得到讯息,在台湾,这样的普洱茶很有市场。

20 世纪七八十年代,台湾的茶文化开始兴起,由年轻一代的台湾人,将日本茶道世俗化,演变成了“ 茶艺 ”,从 80 年代开始,台湾开始有了集喝茶、茶叶零售为一体的“ 茶艺馆 ”,那时候复兴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潮盛行,茶艺馆同时也是一个小型文化交流中心,到 90年代,整个台北市就有上千家茶艺馆。由于台湾地区本身也出产上好的乌龙茶,所以,一开始台湾人基本上都是喝的乌龙茶。

据林修源介绍,台湾包括韩国,最早喝普洱茶的是寺庙里的僧人,因为他们的禅修过程需要靠喝茶来提神,而半发酵的乌龙茶,始终偏生青,长期饮用,胃受不了,当他们喝到醇厚、温和的普洱茶以后,觉得很身体很舒服,于是普洱茶开始在台湾有了市场,并很快流行起来。

brand_alt_mark

林修源说,到 90 年代后,台湾的普洱茶是放在大型量贩店(超市)里,像汽水一样按杯出售的,成为大众消费产品。已经很难去追溯,第一批普洱茶是怎么到的台湾,不过从 1993 年以后,从福建收铁观音卖到香港茶行,又从香港茶行收老茶卖到台湾,成了林修源的主要营生。少量就叫旅行团带货,一个旅行团几十个人,每人安排带一桶茶,运费一公斤 360 块,成本已经是非常高的了,不过一片红印在香港卖 300块,卖到台湾就是 900 块,利润还是比较可观的。

如果量大的话,就得用货柜通过海关出口。但是那个时候,由于政治原因,台湾和中国大陆还没有通商,只能从香港或者越南、马来西亚等一些东南亚国家进行转口贸易。从香港出口到台湾,本来是没有问题的,但是所有货品包括包装,都不能出现任何中文字及相关符号。

所以,那时候通过海关出口的普洱茶,都是把包装包括内飞全部拆了,用白棉纸包,或者直接没有包装,因为一旦有任何中文字,立马就会被海关扣押充公。如果通过旅行团带货的可以不拆包装。所以,我们就可以理解,从台湾回流的老茶,有些有包装,有些没有包装,比如“无纸红印”之类的。

林修源熟悉了这一整套茶叶出口流程后,生意也开始顺风顺水了。最开始他们是用装紫砂壶的箱子来装普洱茶,一个箱子能装 18 桶。1996 年以后,每年至少能走 6 个货柜的普洱茶去台湾,一个货柜 650 件,一件 30 公斤,加上旅行社带货,一年能出 20 多吨普洱茶到台湾,这时候新茶老茶都有了。

不过,常在河边走,难免会湿鞋。尽管林修源已经非常注意了,但是 1999~2000 年间还是充公了 8 个货柜的普洱茶。一切都坑在了在深圳定的装茶的纸箱上,纸箱上本来是要求没有任何印刷字体的,但是在隐蔽处却出现了 CN 两个字母,在海关就被查出来,CN 代表中国国家域名,就被海关充公了。就这两个字母,让林修源损失惨重,直接经济损失6800 万。

林修源只是当时从香港贩卖普洱茶去台湾的安溪人中的一员,在当时,这是一个群体。但也因为这个群体的存在,普洱茶从香港的茶楼走进了台湾文化氛围浓郁的茶艺馆,经由台湾茶人,比如以周渝、范增平、邓时海等为代表的台湾茶人的推广,普洱茶也上升到了文化艺术的高度,而文化传播的力量之强大,和范围之深远是远胜于商品本身的。于是才有了 2000 年以后,云南普洱茶从珠三角开启,蔓延整个中国大陆的全面复兴。

brand_alt_mark

打破香港茶叶市场格局

1992 年,林修源开始专注茶叶生意的那年,中国内地发生了几件大事。

第一,1992 年 10 月,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;第二,邓小平的南方谈话,“ 不管黑猫白猫,捉到老鼠就是好猫”成为坊间最流行的话语;第三,1992 年 12 月,影响中国社会 39 年的“ 统购统销 ”政策退出历史舞台。一场改变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变革已经开启,而反应在个体上的经历,也是与时代洪流共进的。

我们多次提到,90 年代以前的香港,是等级分明的,10 来家头盘商,掌握了全港茶叶的进出口权,每家头盘商下又有几十家二盘商,再下面就是小茶行、茶庄。拿货都是逐层往上,不可僭越。而随着内地“统购统销”政策的取消,以及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,也逐渐影响到了香港的茶叶市场。比如,当时林修源除了去老家安溪订货卖,也会去到深圳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驻深圳的分公司:深圳富华茶苑发展公司拿货,直接卖给茶行。茶行从他这里拿货,不仅价格低于头盘商、二盘商的,而且可以少量进货,灵活自主,缓解库存压力。可以说,以林修源为代表的这一波安溪人,开启了香港茶叶市场自由交易的先河。

brand_alt_mark

到 90 年代中后期,香港茶叶市场的格局逐渐被打破,最明显的体现就是,1996 年,曾经一度垄断香港普洱散茶市场的最大的头盘商“ 
香港南天贸易公司”倒闭了。这个时期,茶叶开始放开经营,民营茶厂也可以生产、销售茶叶了;云南的国营茶厂也正在面临市场经济改革的不适和阵痛;而曾经掌控整个云南茶叶生产和经营、出口权的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,也开始了“ 
模拟法人制 
”的改革,也就是俗称的“部门承包制”;香港、台湾、广东、福建等地的茶商开始走进云南,国营或者民营茶厂定制普洱茶……属于普洱茶的“黄金时代”开启了第一波的复兴热潮,也就是我们定义的“标号级时代”。

所以,打破香港普洱茶市场的格局的,与其说是这一波“不守规矩”的安溪人,不如说是时代洪流的推波助澜。

节选自《普洱》杂志

上一页:普洱茶投资分析:冬眠模式能否帮茶商躲过寒冬?

下一页:普洱茶投资分析:关于某明星和他几百万的老茶的故事

相关阅读

茶友网
滇ICP备19006320号-4
滇ICP备19006320号-4